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与支持 >  技术资料

服务与支持

SERVICE & SUPPORT

近期河蟹养殖管理要点总结
所属栏目:技术资料 发布时间:2017-04-20 浏览次数:1731次

进入4月中下旬,河蟹第一次脱壳结束,养殖户也开始陆续捕捞池青虾上市销售,有些养殖户基本可以收回青虾养殖成本,开始“盈利模式”。而河蟹养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留意水草

加强池塘水草的管理。由于气温适宜,4月份伊乐藻生长进入旺盛期,大部分塘口水草覆盖率较高,尤其是蟹沟内伊乐藻生长过旺,需要进行修理。4月份也是苦草(扁担草)和轮叶黑藻(节节草)栽植的黄金季节,绝大部分养殖户也在本月内完成了苦草和轮叶黑藻的播种和移栽工作。到了5月份,则是水草管理的关键时期,要保持合适的水草布局和栽植密度,以保持水草旺盛的生命活力,这是实现虾蟹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

少部分塘口伊乐藻盛极而衰,茎叶稀细,根部发黄、发黑,附着青泥苔,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止水草衰竭死亡。

二、 保证脱壳

如果4月份低温阴雨天气较多,会大部分塘口溶氧不足、亚硝酸盐升高,造成河蟹食欲不振、活力不强、体质不好,这会导致河蟹蜕壳不遂现象。

根据河蟹蜕壳不遂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处理。一般以断腿为主并且断腿数量在23条以内为多的塘口,可以不补苗,可充分利用河蟹断肢再生功能解决这一问题。蜕壳畸形、“大盖帽”、断螯较严重的塘口应适当补苗,补苗数量根据蜕壳不遂的严重程度灵活掌握,一般不超过3成。补放的蟹种要求规格相对整齐、体质健壮,壳具有一定硬度。捕捞时要尽量做到小心轻放,防止动作过大造成蟹种外骨骼和内脏受伤。运输时尽量不要相互挤压,运输时间越短越好,运输距离越近越好。蟹种运抵塘口后不要急于下塘,应用本塘池水充分冲淋35分钟,使蟹种下塘前有个适应过程。补苗的死亡率较高,上述几个要点对提高补苗的成活率十分重要。

三、病害预防

四五月份,部分养殖河蟹会因为细菌感染,会出现蟹腐壳病等,少数河蟹还会出现肝脏发白,出现肝坏死。此时大部分塘口开始投喂冰鲜鱼,由于不适应,少量河蟹出现会肠道水肿等现象,这是典型的肠炎症状。另外,由于肥水不到位或者方法不当,部分塘口会出现青苔、沙虫等问题,以及水体水质清瘦或浑浊现象。

此时还应提防河蟹肝胰腺坏死病的出现。

河蟹的病害防治应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首先是改善池塘生态环境,为虾蟹营造最佳的生长环境;其次是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饵料的新鲜和适口性,满足河蟹的营养需求;三是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大蒜(粉)、多维,调节河蟹肠胃功能、保肝护肝。一般半个月拌饵内服一个疗程,一个疗程5天左右。纤毛虫、肠炎、腐壳、水肿是5月份常见的河蟹病害,可视情况杀虫消毒。一般不发病不用药。发病要对症下药,剂量要足,效果要好。疾病治好后,要及时恢复生态环境。

四、饵料投喂

此阶段饵料投喂开始由配合饲料为主逐步转换为冰鲜鱼为主。由于河蟹不适应饵料的改变,河蟹会发生肠炎。如果冰鲜鱼投喂量不足,会大部分河蟹吃不到食,处于饥饿状态,因抢食、河蟹活动强度加大,也会导致水质呈现阶段性浑浊。另外,随着河蟹开始第二次蜕壳,对食物的需求量会明显加大,此时也会加剧水体的浑浊。

五、水质管理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投入品的增多,部分富营养化、高pH值的塘口发生蓝藻的几率明显上升,处理不当将造成水草死亡、虾蟹规格偏小和死亡率上升,影响河蟹产量和品质。

因此这个时期应减少膏肥和粉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适当补充磷、钾肥,以保持水草活力为主,水体透明度应保证在40厘米左右。可以定期泼洒氨基酸和乳酸菌,合理控制水草覆盖率和郁闭度,保持池水pH值相对稳定。保证科学投喂,防止残饵富集,引起水质富营养化。另外还应定期增氧、改底、调水,充分利用池内的淤泥和腐殖质培养硅藻等单细胞优质藻类,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本文由:周燕侠编辑整理)